市政府:
根据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委起草了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已经市第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3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谋发展、比实干、争先进”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宜春新一轮大发展的起始之年。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开展“工业产业升级强攻战”、“服务业发展大会战”、“城市建设升级战”、“农业产业化扩张战”四大战役,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新步伐,取得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新成绩,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计划目标(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提出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七个指标的调整方案)。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87.07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完成233.4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9.39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1.89亿元,同比增长13.1%;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4.58亿元,同比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4.83亿元,同比增长14.2%;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71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115元,同比增长13.2%;城镇化率为41.78%,提高1.51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工业经济不断壮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31.8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90%,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工业用电量累计达到96.1亿千瓦时,连续22个月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3.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4.95%。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建材、机电、食品、电力能源、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鞋革七大支柱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1亿元、工业增加值492.4亿元、利税总额27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2.3%、20.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3.47亿元,同比增长12.3%。锂电产业发展规模挺进全国设区市十强,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5强,绿色食品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10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全市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9.1亿元,同比增长19.6%;民营经济企业增加值1129.88亿元,同比增长17.4%;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64.13亿元,同比增长17.1%。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2亿元、工业增加值572.2亿元、税金10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9.7%、27.1%;十大产业基地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4亿元、利税总额1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9%、28.6%。樟树医药产业园被批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农业产业平稳发展。2013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扩张战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力促农业产业迈向扩张之路。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13.4万吨,实现“十连丰”。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80家,粮棉油、油茶、毛竹、花卉苗木、茶叶等产业规模、基地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794.41万亩,其中,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由年初的82个增加到90个,面积达到70.31万亩;全市油茶林总面积达到229.05万亩,毛竹林总面积达到383.34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总面积达到32.76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3.95万亩。农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837家,达到3067家,总数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38%,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23家,市级示范社107家。农民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全市193个乡(镇、街道、场)的全覆盖。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创建。全市新增无公害产品43个,新增绿色食品47个,新增有机产品37个;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9个,绿色食品认证132个,有机产品认证10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6个。
3、服务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07.47亿元,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服务业地税收入总额64.3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500万元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5亿元,同比增长48.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2.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全市接待游客2145.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5.04亿元,分别增长27.3%、25%。金融服务业发展较快,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南昌银行相继开业,全年新增贷款183亿元,同比增长25%,增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三。
4、开放性经济持续活跃。2013年,全市实际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86个,项目个数列全省第一,项目资金372.56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8.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增速位居全省第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5、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宜春市被评为全省2012年度“新型城镇化先进市”。2013年,全市城镇建设开工项目301个,续建188个,累计完成投资430亿元。全市19个示范镇(重点镇)镇村联动建设积极推进,其中15个被列入全省百强中心镇,上高泗溪、高安石脑等镇村联动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宜春中心城区文体东路等城市道路已经完工,宜春新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环城南路等项目进展顺利。2013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0平方公里;宜春中心城区框架拉大近一倍,达到10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
6、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的120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42项,在建和计划建设项目115项,已开工建设113项,累计完成投资269.15亿元,占年计划的104.29%。昌吉赣铁路、岳吉铁路、丰城龙头山水电工程、大唐国际上高电厂、丰电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奉新抽水蓄能电站获得国家支持;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宜春段、宜春—万载高速、南昌—上栗、南昌—宁都、南昌—樟树改扩建工程、丰厚一级公路、靖安洪屏电站一期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宜春明月山机场昆明?宜春?上海、北京?宜春?深圳航线开通。西凯新能源等项目签约落户,中国瑞林等项目正式开工,旺旺食品等项目增资投产,四特“两城”等项目投产见效。
7、节能减排落实有力。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市政府2012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组织开展了对县(市、区)政府2012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完成了全市51家“万家企业”2011年度和2012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丰城市赣能股份有限公司、高安市江西双林纸业有限公司、樟树市科海化工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圣牛米业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等循环经济项目获得无偿扶持资金2880万元,上高、高安、丰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项目获得无偿扶持资金2750万元。樟树市成为我市第二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奉新工业园区被列为2013年江西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全市十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9个,全市工业园区已形成工业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吨,建成管网长度240公里。
8、各项改革稳步实施。一是社会治理不断创新。“三进四民”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三网”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落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宜春市第二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实施。全市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医生有关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医改工作位列全省前列,获得了省医改办的通报表扬。三是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承接省下放至市级的审批事项7项,下放9项审批事项至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四是积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昌九一体化,加强与南昌、九江的合作,争取省政府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9、民生工程保障有力。2013年,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216.6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8%。争取上级民生扶持力度加大,据统计,仅发改系统就争取到保障性住房、农村安全饮水、农技服务、教育、就业等各项民生扶持资金5亿余元。全市建成保障性住房19741套、棚户区改造9014套、农村危房改造7680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8 万人,城镇就业率达97%。中心城区市人民医院(北院)、宜春市儿童医院、袁州学校等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袁山西路、秀江西路、温汤镇等地“幸福书屋”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全市870个新农村建设点已改水3.7万户,改厕3.6万户,改路1676公里,新增沼气用户3114户、太阳能用户7796户,绿化植树12.3万株。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民生保障任务艰巨;产业水平较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较多,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亟待加强;中心城区实力较弱,综合交通网络不够完善,辐射带动力不强;重大骨干企业少,产业规模和园区规模不够大,工业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是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
根据中央、全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宜春实际,2014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落实“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赣西转型发展机遇,全力推进产业升级,突出项目建设,做强中心城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民生改善,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赶超进位的好势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效。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2014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继续深入实施“四大战役”,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充分利用赣台会、赣港会和央企入赣工程等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模式,努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大型央企。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做好重大项目挖掘、包装、储备工作,不断更新充实项目库。优化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全市力争新开工建设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交通运输方面,抓好万载至铜鼓高速公路、高安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蒙西煤运通道岳吉铁路、昌吉赣铁路、南昌至上栗高速、南昌至宁都高速、宜万高速、昌樟高速改扩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宜春段、宜春至慈化二级公路、宜春新火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在能源建设方面,推进丰电三期、龙头山水电站、上高煤电一体化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推进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在农林水方面,启动四方井水库建设,推进鹅婆岭水库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建设宜春中心城区环城南路等在建工程项目,尽快实施320国道三阳至西村改线工程;继续抓好宜春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和排水工程建设;推进宜春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温汤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樟树市赣江二桥,加快高安市东环路桥建设、宜丰县城南环线等县市区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重大平台建设方面,争取设立宜春海关,推进樟树口岸作业区建设,推进宜春铁路(锂电)口岸作业区物流中心工作。
2、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遏制水泥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经济工业体系。一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宜春国家级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打造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集聚区;依托袁州和樟树医药产业优势,做强袁州和樟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杰浩工具、大华玻纤、紫宸科技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硬质合金等金属新材料和玻纤、碳素等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政策引导,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振兴、技术改造等资金扶持,改造提升绿色食品、建材、盐化、纺织服装鞋革、花炮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煤电、盐化工、废旧金属及塑料回收等循环产业,打造丰樟高省级工业循环经济区。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发挥福斯特新能源公司复合材料锂电池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推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攻关,争取在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上实现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3、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争取粮食产量稳中有增。以沪昆线、奉(靖)铜高速公路、樟排线及320国道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富硒有机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打造高新生态农业走廊。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闸、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高标准农田等工程建设。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隆平高科富硒农业生态示范区、高安海亮集团农业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升级。突出发展粮食、畜禽、油茶、毛竹、有机富硒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以花博园为龙头,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建设“赣西千里苗木花卉走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支持丰城、樟树、袁州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
4、加快服务产业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实施“服务业三年大会战”,做大服务业总量,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打造国际知名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明月山、三爪仑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做好樟树筑卫城申报世界遗产、全市禅宗文化捆绑申报世界遗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汤创建世界温泉名镇等前期工作。深入挖掘温泉、禅宗文化、自然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明月山月之泉·国际硒温泉康疗中心、天沐梦幻水城,樟树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二期),丰城养生硒谷温泉,靖安三爪仑核心旅游资源整合,奉新九仙温泉,上高九峰景区,铜鼓天柱峰景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构建“双核三线四游”格局。即:将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和靖安县打造成支撑宜春旅游发展的“双核”;依托市内高速和国道精心编排宜春北部、中部、东部三条旅游线路;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游、古色禅宗游、文化创意游和生态观光游。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做好“1+6”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抓好电子商务基地、现代物流园区、金融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依托江西万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建电子商务创新产业示范基地;在彬江规划建设赣西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引进上饶银行、招商银行等外埠银行,做大做强宜春农商银行,将中心城区培育成金融商务区。充分利用明月山机场通航和高铁即将开通的机遇,编制好机场、高铁、城南旅游经济区规划,发展飞机维修、保养、租赁、飞行员培训等航空类产业项目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争取新开通一条国内航线。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宜春月亮文化、医药文化、采茶戏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节庆、商务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广播影视、演艺、高端印刷、文化用品和艺术品制造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建筑设计、策划服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
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城镇规划引导,按照打造“新宜萍”城镇密集带的要求,全力争取省里做好赣西城镇群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确立宜春作为赣西中心城地位。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丰樟高城市群为区域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县城的城镇发展体系。二是以人为本,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加快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配套制度,为进城农民提供均等化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市民化。三是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地方债券发行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性金融机构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等多种途径,保障城镇建设资金。推进宜春中心城昌黎路延伸、宜湖路等道路建设,加快碧桂园新城城市功能建设,加快红林世界城等商业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四是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径。继续推进全市19个示范镇镇村联动建设发展,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向中心镇集中,支持人口较多的乡镇向小城市发展、符合条件的农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和省里有明确规定的外,一律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规范管理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做好下放审批权的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工作,重点推进高安市、上高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改革。三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打好“中央苏区”牌,充分用好袁州、樟树中央苏区县和万载、铜鼓比照西部政策县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产业对接,打造产业平台,争取国家更多扶持。主动策应赣西转型发展战略,加强对接,在省直部门出台支持赣西转型发展专项规划时,争取纳入更多政策项目。积极配合做好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放手放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理顺中心城体制机制,推进宜万同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兴产业集聚力,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做强中心城。支持丰樟高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接南昌经济圈,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其他县实施差异化发展,实现“块状隆起”。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按照“低碳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业、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和丰富多样的现代服务业。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打造“森林宜春”,推进宜春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丰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提高项目审批绿色门槛,杜绝引进和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进樟树市成鑫实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资源化项目、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3#和4#机组新建脱硝设施、高安市瑞阳门腐竹制品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宜丰县生活垃圾处理场等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推进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奉新工业园等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争取靖安、宜丰、万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矿山开采。加强PM2.5的监测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整治交通沿线、沟塘河道、村头镇边陈年垃圾,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8、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做好扶贫开发,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全市建设保障性住房7721套,其中廉租住房1536套,公共租赁住房6185套。加快学校项目建设,新建宜春九中等学校,续建画眉小学等学校,改扩建宜春七小等学校,继续化解城区教育“大班额”问题。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续建宜春市人民医院(北院)、宜春市儿童医院、丰城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奉新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网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文化惠民服务,抓好农家书屋、“幸福书屋”、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做好市图书馆、博物馆的开发利用。加快万载、上高、靖安、铜鼓、宜丰、奉新等地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强社会治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Copyright 2009 Yichun Municip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版权所有:江西省bet 365亚洲版官网 政府网站标识码 3609000037 赣ICP备09002039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21号
地址:宜春市市政大楼2楼东侧 联系电话:0795-3272741 Email: newspring@jxyc.gov.cn
本站网页访问最佳分辨率:1440*900像素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 您是本站的第 624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