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在宜春市第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bet 365亚洲版官网主任 黄建军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建议。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主攻工业,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打造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超额完成市一届人大九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开局红。全年生产总值完成439.72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年初计划超1.2个百分点,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1042美元;财政总收入完成38.68亿元,增长25.1%,比年初计划多10.1个百分点,增幅创十年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5亿元, 增长21.4%,超年初计划1.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14988万美元,增长36.1%,比年初计划高11.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3元,增长11.2%,比年初计划多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653元,增长6.5%,比年初计划多0.7个百分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狠抓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全市进一步强化工业核心地位,加强协调管理,加大帮扶力度,着力建设工业园区,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3.98亿元,增长26.6%,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4亿元,增长34.9%,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34.57亿元,同比增长72.6%,绝对额居全省第四位,增速列全省第三位。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全市工业园区投产企业669家,增长40%,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57.43亿元,同比增长61.2%,实现税金14.54亿元,增长66.9%,从业人员18.14万人,增长48.2%。电力能源、机电、食品、建材、医药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70.7亿元,同比增长41.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的68%,实现利税总额26.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的比重达四分之三。全市重点调度的66户重点企业实现利税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三分之二。
2、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致力改善生产条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暂行规定》(宜办发[2006]26号文件),继续落实减负工作“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理事会”制度,健全了减负工作的长效机制。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下发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良种补贴2.47亿元。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32座,修复水毁工程587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80处、供水工程74处。积极推进潦河和锦北两大灌区建设,完成低产田改造14.9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76.5万亩,增加3.6万亩,其中优质稻播面占水稻播面的95%以上,粮食总产达336.5万吨, 再创历史新高。加强了基层动物防疫网络建设,保障了畜牧业的平稳发展。速生丰产林和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种植杨树2208.9万株,营造高产油茶林4.31万亩,改造毛竹林22.66万亩。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继续推进,全市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2个、绿色农产品47个、有机农产品30个。2006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7家、市级66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5亿元,销售收入达40亿元,利税1.9亿元;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0.52亿元、税收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和59.5%。
3、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加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重点领域投入。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55亿元,增长28.9%。从资金来源看,非国有投资149.77亿元,增长35%,比重达到85.8%,提高8.8个百分点。从资金投向看,主要向工业集中,工业投资120.3亿元,增长42.6%,占投资比重68.9%,其中制造业87.47亿元,增长53.1%。全市开工建设39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04亿元,为年计划投资的100.7%,济民可信药业等13个项目已全面完工,江西蓝恒达等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宜安公路正式开工建设。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发改委同意洪屏电站项目开展“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规划装机240万千瓦;民航总局批复了明月山机场选址报告,省政府与南京军区签署了新机场建设协议。
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8亿元,增长14.4%,增幅创近8年新高。住房、旅游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商品住房开发面积完成209万平方米,增长31.4%,商品住房销售面积为155.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达28.13平方米;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83.8万人次,增长17.8%,旅游总收入22.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突破5%。
4、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外经外贸工作力度,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一年来,全市先后开展了“和谐环境诚信年”、招商安商“百日活动”、“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建立健全外贸出口服务中心,加强外贸出口担保、信贷、报关报检、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服务,全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继续实施主动大开放战略,成功举办了中国光彩事业宜春行暨明月山森林温泉旅游节活动、樟树药交会招商活动,积极组团参加了第三届泛珠三角经贸洽谈会、赣粤合作会、广州(江西)项目推介会、“青洽会”、“西洽会”、中国中部文博会、“新马菲”招商活动、香港经贸活动周、庐山赣台经贸研讨会、厦门投洽会、第16届华交会、第99、100届广交会等国家和省里举办的大型招商经贸活动。利用外资形势喜人,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4个,同比增加20个,实际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实际进资总量在全省排名保持第四。上高、丰城、樟树、奉新等县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均超过4000万美元。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或1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44项,其中金源纺织总投资累计增加到3.5亿港元,一批工业大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并产生效益,康盈铜业年纳税超1000万元。外贸出口持续走强,出口创汇总量居全省第四,出口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其中出口500万美元以上企业8家,累计出口679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45.3%,上高裕盛、江西港源硅业两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均超过1000万美元。
5、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围绕城市创建的总体目标,中心城区启动了“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实施了第四期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加强了中心城区的市容环境常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心城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和首届“江西省文明城市”称号,并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一等交通管理水平城市”。奉新县、上高县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检查验收,其他县市的市容环境也有明显改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57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其中400个自然村安装了自来水, 319个自然村普及了沼气,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农村公路1353.7公里,新增通砼(油)路行政村284个。全市强化了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完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危险源调查建档和GPS卫星定位工作,建立了全市环境监控体系。启动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全市7条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6、突出大文化产业,着眼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文化产业发展有力推进。袁州谯楼、樊城堆、鸣水桥、朱轼墓、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普通高考再创佳绩,文理科应届考生上二本线人数连续9年列全省第一。全省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宜春学院。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稳步推进,1632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全部安装完成。成功承办了2006年世界杯藤球等17项国际国内赛事,在第11届全国冬泳锦标赛上获得7金21银18铜和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省运会上取得金牌第二和总分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万载县获得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称号。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11件,列省内设区市之首。新批准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6家,占全省新认定的一半以上,并有5家民营科技企业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7、关注民生,重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积极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200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53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93.9%,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最多的一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3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72.5%,跨省劳务输出8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创新小额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带动创业和促进就业的双重功效,全市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2060万元,担保放贷1.25亿元,放贷额超过前三年的总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更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9万人、29.2万人、26.1万人、18.4万人、11万人;全年五项基金总收入7.72亿元,增长26.8%。扶贫助学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644.1万元,补助贫困生15.32万人次。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全年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879万元。继续深入推进煤矿、烟花爆竹等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落实好各项安全规定,全市安全生产保持了良好态势。
一年来,全市经济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增大;市本级财力和开发区实力不强,中心城规模不大,辐射和带动力偏弱;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政务环境和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改革发展中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在全省整体实力前移、局部工作前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民生为本、开放为先、创新为要、和谐为重、行政为民,深入实施“心圈廊”发展战略,突出决战工业园、建设新农村、做大市本级、加快改革创新,倾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平安,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引进市外资金增长25%,外贸出口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2%、达3915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增加732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1‰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6%。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施“心圈廊”战略构想,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启动中心城区“三大战役”为抓手,强力推进宜春经济开发区、宜阳新区和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建设,做大中心城区规模,激活中心城人气、商气、财气,全力做强“心”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继续壮大“圈”实力,努力打造320国道和山区特色经济两“廊”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层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体系。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跑项争资、选商引资、激活民资、信贷融资和盘活闲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在项目安排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关。抓住国家细化和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的机遇,争取铜鼓、万载等县享受西部政策支持。狠抓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明月山机场和洪屏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支持配合武吉高速、宜安公路建设,开工建设320国道万载——大城一级公路、做好105国道丰城——樟树段一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要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稽查与监管,用好管好政府建设投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落实好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注重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扩大居民消费,保持出口较快增长。
2、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扩大开放、做强工业的主战场,加强园区管理,提升园区开发水平,注重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入园项目评价体系,提高入园企业的开工投产率、达产达标率,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以宜春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壮大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医药和油茶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好强“心”工业战。全力加快市本级医药、樟树盐化工、丰城电能气、高安建筑陶瓷、奉新纺织服装、上高鞋业六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做大做强医药、食品、建材、机械、电力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力争全年五大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增长30%以上。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抓手,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和效益提高。抓好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继续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奉新22万伏变电站、万载乙醇燃料等重大项目建设。结合国家、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丰城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抓好宜春金特建材、远大化工、江西同宇新型建材、宜春钽铌尾砂处理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防治。
3、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构建和谐小康家园为目标,积极、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继续抓好已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基础上,再启动10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农资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播面稳定在873万亩,水稻总产323万吨以上。继续实施宜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抓好20万亩标准粮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思路,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和税收均增长20%以上。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确保农机总动力增长15%以上。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积极实施长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工程,大力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高产油茶林、毛竹丰产林。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筠安堤、三湖联圩、赣西肖江堤、药湖联圩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潦河、锦北、丰东、袁北四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基本完成列入省病险水库规划的小(一)、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路面建设1200公里,建制村水泥(油)路通达比例达到70%以上。继续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帮助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改善医疗条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抓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年内解决15万人用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确保新建户用沼气池1万个以上。组织实施铜鼓、奉新“以电代燃料”试点项目,抓好万载、铜鼓、奉新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4、坚持以做大中心城为龙头,积极开展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以宜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以宜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县市城区为次中心、以乡村集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继续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打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不断完善综合执法、社区创建、市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和挖掘宜春生态品牌和人文优势,提高城市建设和开发品位,优化人文居住环境。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大节庆为载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明月山、三爪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铜鼓秋收起义“红色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全市旅游收入达26亿元以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重点抓好中心城污水处理厂、环卫基础设施和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建设,继续加强城市防洪工程、供水管网和小街小巷改造。继续加快丰城、樟树、高安中等城市建设,推进其他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努力争取国家投资支持县(市)城市垃圾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供水及管网改造。
5、坚持开放立市,创新体制机制,致力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立市理念,以“植产业之树、造企业之林”为基本定位,拓展招商领域,继续突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重点瞄准境内外长链条、大品牌、高税收、多就业的重大项目,积极引进有根产业和有税企业,壮大以外向型、生产型为代表的有型经济,确保全市引进重大项目40个。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出口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进一步浓厚全民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大力激活民间资本。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促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坚持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突出抓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国有农(林)场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决策改革事项,协调改革各项措施,坚定推进各项比较成熟的改革举措,妥善处理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6、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正义,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社会成员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积极健全教育保障,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学生免教科书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到300元,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政府教育发展规划,享受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加快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和光荣院建设,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重点完善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域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民参合率,确保全市农民参合率在85%以上。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确保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95%以上的街道和居民。加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对患规定病种的7.4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2.03万名城市困难群众实行救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继续建设重大文化工程。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办一系列国内外体育赛事。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完善政府救济、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巩固我市良好发展势头,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宜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9 Yichun Municip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版权所有:江西省bet 365亚洲版官网 政府网站标识码 3609000037 赣ICP备09002039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21号
地址:宜春市市政大楼2楼东侧 联系电话:0795-3272741 Email: newspring@jxyc.gov.cn
本站网页访问最佳分辨率:1440*900像素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 您是本站的第 6248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