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城区建设调研组)
2000年宜春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作为我市赶超发展的重中之重。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切实增强中心城区功能聚集力和辐射带动力”。做大做强做美宜春中心城区,增强其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
一、发展现状
通过“城市扩张战”、“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城市建设升级战”和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三升级”等战略实施后,宜春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含袁州区和“三区”)的GDP由2000年的31.15亿元增长为2015年的225.81亿元,增长了7.25倍;财政收入由3.02亿元增长为59.08亿元,增长了19.56倍。
(二)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宜春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了以锂电新能源、机电、医药、新型材料、旅游服务业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至2015年底,锂电新能源产业、医药产业、机电产业、新型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1亿元、150亿元、260亿元和29亿元;旅游业发展迅速,明月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到450.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84亿元。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2000年至2015年,宜春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21.38万人增加至57.35万人,建成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扩大至6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7%。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宜春明月山机场建成通航,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城、赣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建成投入使用,宜阳学校、新妇幼保健院建成投入使用。宜春市先后获得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近20项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近年来,宜春中心城区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中心城区的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综合实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宜春中心城区GDP和财政收入不仅不如新余和萍乡,甚至与市内的丰城和樟树比,也有一定差距,难以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不优,2015年,三产比为12.6:38.5:48.9。二产明显偏弱,既无百亿企业、也无千亿产业和千亿园区,锂电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小。服务业中,除旅游业发展较快外,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文化、健康养老等服务业规模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不够发达,具有特色和较大知名度的学校、医院和文体赛事不多,难以吸引外来人口。
(二)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南北交通不畅。与新余、萍乡中心城区相比,宜春中心城区没有南北向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宜春至安福公路等级低且破烂不堪,至新余、萍乡没有快捷的城际通道,难以形成辐射周边的高速路网。此外,袁州区各乡镇镇村公路不完善,尚未开通至宜春中心城区的公交,不便于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
(三)环境污染时有发生,环保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优势渐失。宜春中心城区的空气优良率由2015年1-3月的80.6%、96.4%和100%分别下降至今年1-3月的77.42%、75.86%和64.52%;彬江镇原宜春中安实业有限公司偷排污水引起国家环保部重视;5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将宜春市列入全国环境质量还未得到有效改善、环境执法力度亟待加强的10个城市之一予以通报。
(四)地理位置偏于一隅,辐射能力有限。宜春中心城虽然位于赣西城市群新宜萍的中心,但周边只与万载、分宜、安福、芦溪四县接壤,其中只有万载属于我市行政管辖范围,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对市域内其他县市带动辐射力较小。
2015年赣西三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
地 区 | 常住人口 | GDP | 财政总收入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万人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宜春市 | 551.2 | 1621.02 | 308.77 | 870.5 | 1588.14 | 530.66 |
新余市 | 116.67 | 946.8 | 132.86 | 320 | 822.6 | 213.75 |
萍乡市 | 190.1 | 912.39 | 130.48 | 429.2 | 1026.74 | 303.06 |
2015年赣西三市中心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
地 区 | 常住人口 | GDP | 财政总收入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万人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宜春市袁州区(含市本级) | 106.63 | 225.81 | 59.08 | 79.5 | 233.24 | 171.89 |
新余市渝水区(含市本级) | 85.58 | 739.8 | 104.12 | 273.47 | 654.61 | 167.4 |
萍乡市安源区、湘东区(含市本级) | 94.59 | 562.12 | 89.35 | 264.07 | 633.4 | 199.4 |
2015年宜春市中心城区与“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
地 区 | 常住人口 | GDP | 财政总收入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万人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宜春市中心城区(即袁州区和市本级) | 106.63 | 225.81 | 59.08 | 79.5 | 233.24 | 171.89 |
袁上万绿色区 | 188.67 | 467.42 | 106.53 | 264.5 | 516.98 | 230.67 |
袁州区(含市本级) | 106.63 | 225.81 | 59.08 | 79.5 | 233.24 | 171.89 |
上高县 | 33.32 | 131.38 | 24.25 | 122 | 166.08 | 25.56 |
万载县 | 48.72 | 110.23 | 23.2 | 63 | 117.66 | 33.22 |
丰樟高循环区 | 274 | 890.88 | 147.54 | 415 | 781.44 | 230.67 |
丰城市 | 135.31 | 391.45 | 62.3 | 165 | 340.74 | 94.6 |
樟树市 | 56.01 | 309.28 | 50.22 | 142 | 248.94 | 66.02 |
高安市 | 82.78 | 190.15 | 35.02 | 108 | 191.76 | 66.08 |
昌铜四县生态区 | 88.43 | 280.53 | 54.69 | 191 | 289.71 | 70.29 |
奉新县 | 31.92 | 112.51 | 21.21 | 111 | 137.8 | 35.91 |
靖安县 | 14.78 | 36.32 | 8.34 | 16.5 | 43.3 | 6.9 |
宜丰县 | 27.95 | 95.65 | 16.8 | 54.5 | 84.43 | 17.66 |
铜鼓县 | 13.78 | 36.05 | 8.34 | 9 | 24.18 | 9.82 |
三、对策措施
围绕实现“做大做强做美宜春中心城区,增强中心城区竞争力”的目标,要突出重点,以城市规划为引导做大中心城区,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做美城市环境。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做大城市规模
1、完善城区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规划,完善宜春中心城区空间规划布局。完成临空经济区、高铁经济区规划编制,引导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人大城建环资工委的监督职能,建立规划执行监督约束机制,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以贯之做好城市规划落实。
2、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一是加强与省里对接,将宜春列入省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范围。二是加强赣西区域交流合作,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旅游开发、环保保护等方面强化与新余、萍乡的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三是完善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增强辐射带动力。继续推进明月山机场扩建,适时增开航线航班,提高客货运能力;加快推进咸宜井铁路、湖北通山至铜鼓及宜春至井冈山至遂川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渝长厦铁路经过宜春中心城,打通中心城区南北通道。适时开展新宜萍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建设宜春至新余、萍乡、万载、铜鼓、宜丰、上高的快速通道。
3、设立万载区。借鉴南康、广丰、新建撤县设区经验,调整行政区划,设立万载区,拉大城市框架。规划建设宜万工业走廊,引导万载工业、城镇布局与宜春中心城区对接发展,形成宜春-万载组合型中心城市。
4、理顺中心城区体制机制。按照市政府统筹管理与发挥各区积极性相结合、开发经营权与行政管辖权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市区同城报酬相一致的原则,微调袁州区、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四区”行政区划,理顺市区财权事权。
(二)明确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升级,做强经济实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三升级”,提升中心城区综合实力。
1、加快工业升级。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重点打造锂电新能源、机械电子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做大产业规模。
做大锂电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锂资源优势和“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优势,加速做大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唱响“亚洲锂都”品牌。一是高起点编制全市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委托国内锂电行业一流专家和知名机构,科学编制锂电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全市锂资源,引导全市锂电产业向宜春中心城区集聚,形成产业规模优势。二是高质量创建品牌。培育壮大福斯特、江特锂电、赣锋锂业等龙头企业,对接引进比亚迪等企业,增强锂电产业核心竞争力。借鉴湖北恩施“世界硒都”等地做法,坚持品牌引领,加大“锂都”品牌建设,尽快创建一批高质量“锂”产品品牌。三是高水平建设锂电产业研发平台。加快宜春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院,宜春学院、福斯特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以及宜春锂电新能源产品及材料检测研发中心建设,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锂矿特色资源转化应用能力,引领锂电新能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四是高规格筹办锂电博览会。结合锂电新能源高峰论坛等系列高层研讨活动,统筹推进月亮文化节和锂电博览会,每年召开一届“亚洲锂都”博览会,展示宣传我市锂电产业发展成果,提高“亚洲锂都”知名度。五是高待遇引进人才。根据引进人才的级别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参照其他地方人才引进薪金、住房、工作条件等标准,适当提高锂电产业专门人才待遇。
做强机械电子产业。一是重塑宜工品牌。做好宜工重组工作,尽快启动宜工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术引领,重塑宜工品牌。二是实施龙头引领。以江特电机、中天机械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和赣西实训中心作用,加大对机电产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保障产业发展各类人才需求。
做优生物医药产业。一是打造中国药都。依托袁州工业园“江西省医药产业基地”,加强与樟树医药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宜春“中国药都”。二是建设产业集群。鼓励济民药业、百神药业、科伦医疗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丰富产品类型,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品研发,原材料种植,中成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产,物流配送等多个子行业综合发展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是支持产业升级。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造升级工艺流程,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加快农业升级。以生态休闲农业为重点,促进“五大产业”发展,建设宜春中心城区休闲农业圈。
促进“五大产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在巩固粮食、生猪等传统优势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油茶、绿色有机、富硒产业向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扩大袁州高产油茶林种植规模,建设明月山富硒产业观光园和天工开物农耕体验园,加速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
建设宜春中心城区休闲农业圈。有序规划中心城区种植采摘园、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布局,使现代农业与自然生态结合,逐步向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发展,建设宜春中心城区休闲农业圈。
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积极申报休闲农业示范点,将袁州区和明月山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江南休闲农业胜地”。
3、加快旅游服务业升级。以旅游业为龙头,推进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做强做优旅游业。一是打造“禅宗圣地”。完善仰山栖隐禅寺等基础设施,整合包装栖隐禅寺、化成寺、慈化寺文化,与沩仰、临济、曹洞等宗派文化一起宣传。借助现代媒体,挖掘禅宗、月亮等文化内涵,推进推进“禅”文化与月亮文化融合,打造一批文艺作品,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品位。二是创建温泉名镇。借助明月山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的东风,强化项目意识,打造温汤“一区两镇”,即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温泉健康名镇、中国温泉旅游名镇,促进中心城区旅游业再升级。三是建设休闲观光旅游通道。以全域旅游的思维,整合中心城区及周边禅博园、花博园、化城寺、难禅阁、袁州谯楼、春台公园、北湖公园、梅花山庄、白马农庄、禅农阁、温汤温泉、洪江温泉、栖隐禅寺、慈化寺、酌江洞等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中心城区通往温汤和洪江沿线的休闲农业景点,打造中心城区至洪江和中心城区至温汤两条休闲观光旅游带。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金融服务业,引进外埠银行。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湖田临港物流园和彬江高铁物流园,构建宜春“物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宜春南氏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袁州万民电子商务创新产业基地。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推进宜春市老年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抓好宜春国家体育产业试点城市建设,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三)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品牌创建,做美城区环境
1、完善城市功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以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为重点,实施管网配套、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城区防洪工程、供排水工程、垃圾处理场建设,实施黄陂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建设公交车快速通道、停车场、充电桩、人行道(桥)。二是优化公交网络。完善中心城区路网布局,实施320国道绕宜春中心城区改建工程、G220国道绕城改建项目。改造宜春至分宜、芦溪、安福国省道公路,改造宜春至洪江、温汤至洪江公路。完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开通中心城区至袁州区各乡镇的镇村公交,建设农产品批发、汽车、建材等大型专业市场,健全城乡物流网络。三是规划新城建设。优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宜阳新区、袁州新城行政区、商务区、生活区和生产区等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将城南工业园区搬迁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城南旅游休闲新区。
2、优化公共服务。一是建设智慧城市。建立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增加免费WIFI接入点,实现宜春中心城区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建设智慧社区,完善天网工程,提升社区治理“三网”服务,建设平安宜春。二是打造教育强市。强化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将宜春中学和宜春一中打造成全国品牌名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将宜春学院升级为宜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三是提升科技服务。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3、美化城市环境。一是做美城市环境。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营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提高城市宜居环境。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统筹路灯、景观灯设计,美化城市风貌。二是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巩固创卫成果。加大违章建筑处理力度,规范城市建设。加密电子警察布设密度,从严处罚交通违章,提高群众遵守交通规章意识。三是做响城市品牌。实施老城改造,做好袁州谯楼、春台公园及周边五眼井、七眼井等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和恢复,保留历史文化记忆。建设禅宗文化、温泉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文明城市,提升中心城区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四)集中资源力量,落实保障措施,促进做大做强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宜春中心城区发展领导小组,及时调度宜春中心城区重大项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情况,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高位推进宜春中心城区发展。
2、出台政策文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的实施意见》,举全市之力,聚全市资源,优先支持宜春中心城区发展。
3、设立发展基金。参照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做法,设立宜春中心城区发展专项基金,市财政每年拨付2亿元用于支持宜春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4、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各部门在政策资金争取、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土地指标分配、人才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向宜春中心城区倾斜力度,明确优先支持中心城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细化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5、创新招商模式。在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飞地”经济,采取与各县市区共同招商、共建园区、共享招商成果等模式,鼓励和引导全市锂电新能源、机械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服务等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产业规模。
6、强化考核督查。建立宜春中心城区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督查,对在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方面业绩突出的部门进行奖励,对业绩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
(执笔人:市发改委 蔡劲松、龚良明、黄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