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工作调研组
推进产城融合、壮大城市经济,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文明幸福宜春具有重大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城市经济工作调研组围绕“推进产城融合、壮大城市经济”主题,在深入樟树市、丰城市、袁州区实地调研和组织开展28个市直部门座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宜春产城融合、城市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宜春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工作,通过实施工业强攻战、城市扩张战、旅游升温战“三大战役”,工业产业升级强攻战、服务业发展大会战、城市建设升级战、农业产业化扩张战 “四大战役”,以及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三升级”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市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城市经济实力提升。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财政总收入308.8亿元,是2010年的2.8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0.5亿元,是2010年的3倍;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3301.03亿元,是2010年的3.35倍。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81元。
(二)产业发展初具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电力能源、机电、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鞋革和化工为支柱产业和以锂电新能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1”产业发展格局,七大支柱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接近80%,锂电、建材、医药产业的总量分别占到全省的1/2、1/3和1/4。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均列全省第3位,分别比2010年增长201.5%、190%和188.6%;全市有1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其中3个示范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1,1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1亿元、工业增加值325亿元、利税162亿元,均列全省第1。宜春经开区的锂电、机电和新型建材,袁州的医药,丰城的再生金属、精品陶瓷和机电,樟树的医药、盐化和金属家具,高安的建陶和光电,宜丰的环保电池和竹木加工,奉新的纺织和新材料,上高的绿色食品和鞋革,万载的有机食品,靖安的硬质合金和绿色照明,铜鼓的医药和竹木等产业,已形成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服务业不断壮大。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36.38亿元,占GDP 33.1%,比201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增长11.6%,高于全市GDP增速2.1个百分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0.66亿元,增长12.5%。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03.06亿元,同比增长102.31%;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规模以上电商企业达已达192家。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17.9%、16.4%,增长态势良好。旅游业发展迅速,明月山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到450.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84亿元。明月山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07148人次,货邮吞吐量232.5吨,飞机起降4604架次,平均客座率85.8%,创造了民航发展的“宜春速度”,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5家“中国最佳支线旅游机场”之一。
(三)城镇化进展成效明显。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255.29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63.6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8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35万人,比2010年增加8.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82%,比2010年提高9.23个百分点;全市劳动人口约为397.2万,其中城镇劳动力约为131.5万人,占33.1%,比201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近5年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以每年5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城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人口就业保障比较充分。
(四)城镇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确立形成了丰樟高循环区、昌铜沿线四县生态区、袁上万绿色区三区发展战略,明确了“双核两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各具优势、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态势。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宜春中心城区为龙头的中等城市,以丰樟高及各县城为中心的小城市以及以各乡镇为节点的中心镇、重点镇。
二、宜春产城融合、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明显
(一)城市规划不完善,功能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内容不一。城市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间内容交叉、重叠,甚至矛盾,导致城市发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效应。城市用地不足。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建设统筹不够。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城轻乡、重新城轻老城、重中心轻外围、重发展轻保护等现象,与当前所提倡的区域融合、转型升级、绿色生态等发展理念和要求不适应、不协调。规划管理不统一。管理权限不顺,部分区域的规划管理缺乏监督,存在违反规划要求乱批乱建、盲目开发的现象,干扰了产城融合的有序发展。
(二)产业层次较低,“人”的城镇化进展较慢。产业集群不大,全市产业集群总体处于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在全国全省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产业和大企业少,缺少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与龙头企业,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长,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配套能力弱。商品房库存面积多,去化时间较长,房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研发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能力较弱。 “人”的城镇化不快,物流、公交、金融、商贸、居住、文化娱乐等共性公共服务功能配套不足,影响了“人”的城镇化进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不多,截止2016年6月全市工业园区有从业人员323636 人,铜鼓和靖安工业园从业人员还不到1万人,袁州工业园从业人员不到2万人,很多工业园区没有设立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居民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制约了当地的城镇化发展。
(三)基础设施欠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老城区道路拥堵,管网不完善,生态绿地和健身休闲用地不足。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产城分离现象比较普遍,道路、交通、电力、燃气、供水、各类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超市、银行、医院、学校、娱乐、餐饮住宿、体育健身等生活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相对不足。
(四)生态承载力较弱,城市发展受到制约。城市生活垃圾逐年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污染等大气污染加剧;城市建设侵占生态绿地现象增多;陶瓷、化工、煤电等行业能耗高、污染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全市15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铜鼓和袁州医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还未开工,其他在建或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袁河流域、锦河流域等流域性水污染问题未根本解决;全市“净空”、“净土”、“净水”工作任重道远。
(五)体制机制不顺,城市资源分割管理。随着中心城区的进一步发展,市本级与袁州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宜阳新区管委会之间以及“四区”之间权责不清、政策不统一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中心城区的做大做强。一是行政管理职能不健全,袁州区城市管理权限不足,其他三区行政管理职能天生不足;二是开发经营管理权与行政区划管理权不协调,利益导向不一致、中间环节增多,导致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拆迁成本难以控制,违建现象难以处理,跨区村组之间的土地纠纷、征地边界纠纷、强揽工程纠纷、区与区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心城区的建设;三是事权财权不匹配,中心城区存在市与区、区与区之间部分权责交叉重叠和错位、越位的情况。不少市直部门与袁州区、以及区与区之间在税收征管、教育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利益交叉。
三、宜春产城融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是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做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人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
宜春产城融合、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发展城市经济。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为载体,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抓手,驱动城市更新、服务配套完善,并吸引人口集聚;通过提升产业、城市、人之间相融的活力,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四、宜春产城融合、城市经济发展对策举措
(一)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1、依法理顺规划管理体制。明确规划管理责任主体,根据《城乡规划法》,建立集中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严禁将城市规划管理权下放至下辖的区、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按照法律程序编制各类城市规划。
2、科学编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强项目审批的合法性、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生态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创新城市规划理念,调整优化中心城用地结构,适当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切实解决当前中心城落地项目突破总规的问题,确保产业发展自身及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
3、统筹谋划城市经济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双核两带”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丰樟高循环区、袁上万绿色区、昌铜沿线四县生态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宜春经开区重点布局锂电、机电和新型建材等产业,袁州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锂电等产业,宜阳新区重点布局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信息咨询、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布局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樟树市重点布局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盐化工和金属家具等产业,丰城市重点布局再生金属、精品陶瓷和机电等产业,靖安县重点布局硬质合金、绿色照明和休闲旅游等产业,奉新县重点布局纺织和新材料等产业,高安市重点布局建筑陶瓷和光电等产业,上高县重点布局绿色食品和鞋革等产业,宜丰县重点布局环保电池和竹木加工等产业,铜鼓县重点布局医药和竹木加工等产业,万载县重点布局有机食品、灯饰照明和花炮等产业。
4、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实现“同一张蓝图、同一个平台、同一项机制”,使规划真正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提升行政效率,推进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
(二)加快产业升级,壮大城市经济实力
1、转型发展工业经济
(1)打造产业集群。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和壮链,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宜春锂电新能源、高安建筑陶瓷、樟树医药、袁州医药、樟树盐化工、丰城再生金属、奉新棉纺织、高安光电、上高绿色食品、上高制鞋等1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推动宜春机电、丰城精品陶瓷、丰城生物食品、樟树金属家具、万载有机食品、万载LED绿色照明、铜鼓医药、铜鼓竹加工、靖安硬质合金、宜丰竹加工等10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壮大,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后备产业集群,形成梯度推进、协作紧密的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全市20个省、市级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0%,十大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樟树医药400亿元、丰城再生金属360亿元、高安建陶300亿元;到2020年,全市20个省、市级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十大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700亿元,其中700亿元和600亿元的各1个。
(2)壮大锂电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重点发展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依托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锂电新能源示范产业集群,突出锂电新能源项目引进和落地,主攻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改进锂矿资源选矿工艺和碳酸锂生产技术,推进锂云母向碳酸锂转化,全力打造成世界级的碳酸锂、世界级的锂电池材料、中国重要的动力及储能锂电池、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锂电新能源车“四大基地”。力争每年新引进、投产锂电新能源项目20个以上。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
(3)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加快建材、纺织、花炮、化工、电力能源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快丰城、樟树、高安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4)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体原则,落实“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要求,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同时,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环保等标准,以及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同时,严格执行项目环评、能评制度,从源头杜绝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项目落地。
(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以突破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各类产品检测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健全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鼓励和支持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鼓励各地依托主导产业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建立科技孵化基地。落实好现行土地供应、财政补贴、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票券发行、税收优惠、用工服务等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加大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参照发达地市及周边地区的经验做法,根据引进人才的层次和工作任务,实施人才引进激励制度,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后劲。
2、健康发展房地产经济
(1)合理安排土地供应。根据商品住房库存量和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合理制定供应土地计划,严格控制市区土地供应规模,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土地供应。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采用产权置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货币补偿优先的办法补偿安置棚户区改造,鼓励被征收人购买商品房。
(3)鼓励住房消费。市、县根据房屋销售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和落实税收、房贷、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农民进城买房等优惠政策,并通过举办房展会等形式,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
(4)加强房地产市场分析和监管。加强国土、规划、房管、财政、税务、金融办、银监等部门协作,建立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房屋销售等联动的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共享机制,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及时发布市场变化情况。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开发及交易行为,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为,积极培育二手住房和房屋租赁市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3、提升发展服务业经济
(1)突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双核三线四游”的布局,推进全域旅游,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发掘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文脉,维护旅游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大力推进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上高镜山公园等城市旅游景点建设,精心打造月亮文化节、樟树药交会等城市旅游品牌,形成城中有景,城在景中的生动画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奉新九仙—百丈”, “明月山温汤—洪江”、“铜鼓永丰—浏阳大围山”、“靖安骆家坪景区—宝峰镇旅游公路”及“昌铜高速奉新上富—高安华林”等旅游公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鼓励与旅游业相关的保险业、娱乐业、餐饮住宿业等行业的科学发展,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发挥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使之成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电子商务业。贯彻落实《关于利用宜春电商平台销售本地产品的实施意见》,出台奖励扶持办法,促进电商平台建设,协助淘宝、京东等各大知名电商品牌设立宜春特色馆,销售特色产品。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打造高安建筑陶瓷、丰城商贸、宜春经开区综合、樟树医药化工、万载烟花鞭炮危险品5个物流集聚区,加大对经开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重点抓好赣西城乡物流配送公司、赣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支持五洲医药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发展现代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力引进外埠银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信息咨询业。全面实施有线光宽带提速工程,争取实现城市核心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扶持云计算、大数据、软件测试、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工程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以及法律、财务、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咨询业发展。
(3)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行业,刺激城市消费,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行业。完善商业设施。加快宜春万达广场、红林世界城、樟树时代广场、上高华润万象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将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宜春六星汽车城、宜春贸易广场、国际商贸城等打造成辐射赣西片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宗商品交易集散平台或专业市场。促进消费需求。加快会展业发展,逐步打造“宜春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宜春锂电交易中心”、“宜春旅游产品交易中心”等会展中心,加大宜春本土品牌的创建,加强“老字号”品牌的创建、保护和宣传,打造餐饮美食品牌,培育极具地域风情和地方特色的特色商业街,拉动城市消费,扩大城市影响力。实施健康养老。构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培育引进知名医疗机构,打造特色品牌医院;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医养结合等模式,发展社区养老、医院养老、福利机构养老,推广居家养老服务“袁州模式”。打造教育强市。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分别打造1-2所全国一流高中、技校和高校,推进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健康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城市经济发展能力。繁荣文化产业。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构建月亮文化、禅宗文化、温泉文化、红色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生态文化等产业带,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改造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倡导全民健身。加强城市居民基本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在中心城区构建“10分钟健身圈”;发展竞技体育,举办自行车、羽毛球等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
4、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赣台会、赣港会等招商平台,抓住全省生态文明会议在宜春举行等契机,围绕锂电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光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旅游、电子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力争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央企或世界500强企业。
(2)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苏区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及赣西转型发展等政策,贯彻落实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生态共建、绿色共享”主题联席会精神,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在生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扶贫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区域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赣西区域转型发展,做好第三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议相关工作,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
(3)鼓励企业“走出去”。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完善金融等支持措施,推动锂电、医药、建材、食品、矿产开发等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进一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提升东盟、欧美等出口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和资源型产品进口。引导商贸物流、供应链型外贸企业向国外拓展。
(4)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县市区产业特色,抓好丰城和高安等地总部经济建设。制定明月山高端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完善的总部经济经营环境,依托明月山和富硒温泉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咨询服务、影视文化、IT产业等相关总部经济;依托中心城区锂电、医药、机电等产业基础,培育和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到高端总部经济基地设立企业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发展在中部地区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总部;利用宜春地处赣西三市中心等地理优势,吸引一批企业在高端总部经济基地设立面向赣西、辐射全省的区域总部、分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职能性总部。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完善园区、新区生产生活设施
(1)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布局。科学编制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规划管控,加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用地和资金保障,完善城市路网、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生态绿地、商业居住等各项设施建设布局,力求实现“就近解决、自成体系”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减少对老城区原有城市资源、城市设施的依赖。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按照城市道路布局,加强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的建设,增加城市支路微循环,打通各类“断头路”;合理配置停车设施,加快人行道(桥)、公交快速通道、自行车道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建设综合管廊,加快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统筹各类管线设置,制定管廊管理制度,保障管廊正常运行。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环卫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做好雨污分流建设改造,提高城镇燃气管道供气普及率;推进老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和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3)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产业园区、城市新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应用信息化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平台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服务下延、一站式窗口、一条龙式服务,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
2、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融就业创业、人才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为一体,覆盖市、区(县)、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四级服务平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2)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均衡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满足城市外来人员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权利。
(3)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对于农业转移人口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各地财政按照参保城镇居民同样的标准给予补助。
(4)统一社会养老保险。整合城镇居民、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和发放标准,推动城市养老、救济等资源向城市外来人员覆盖。
(5)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支持力度。统筹财力,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并免费享受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扶持政策。
(6)共享公共交通资源。加强自行车租赁系统管理,放宽公交老年卡办理条件,实行城市公交免费换乘。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和站点,开通城区至乡镇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公交资源共享,吸引人口向城市集聚。
3、加快园区、新区升级改造
(1)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加快奉新工业园区扩区调区步伐,推动万载、靖安、宜丰、高安、上高、丰城和樟树工业园区开展扩区调区前期工作,力争早日获省政府批复。
(2)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丰城高新区、樟树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支持铜鼓县、袁州区创建省级园区。
(3)精心打造城市新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宜阳新区、袁州新城、丰城龙津湖新区、樟树滨江新区、高安瑞阳新区等城市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将城市新区建设成高品质城区,成为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
(四)提升城市功能,做旺城市人气
1、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城市服务
(1)规范城市管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宜春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宜春市城镇地下管网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容秩序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部门责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素质,依法规范城市管理。
(2)打造智慧城市。通过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慧社区等建设,发展智慧产业,逐步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旅游、智慧民政等重大项目,建立城市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线上(网络)+线下(实体)+自媒体一体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3)建立综合防灾体系。加强城市防洪、防涝、消防、人防等设施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整治城市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应急处理机制,依托科技手段,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2、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质
(1)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建筑风格,实施旧城改造,做好袁州谯楼、春台公园等城市历史文化古迹恢复和保护以及王子巷、大成殿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保留历史文化记忆。
(2)创建文明城市。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民生工程、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市民素质工程促进宜春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城市,提升宜春知名度、美誉度。
(3)巩固城市创建成果。巩固宜居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城市创建成果,扩大城市品牌效应。
3、优化宜居环境,美化城市风貌
(1)加强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城市“三区四线”管理,加强自然山水原生态保护。加强公园绿地建设,推进城市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带状河道绿地等各类公园绿地建设,明确各类公园面积和边界并严格做好保护,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加强垃圾综合治理和污水大气治理。
(2)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3)规范城市建筑。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和区域功能布局,整体规划建筑风格,统筹园林绿化、路灯、景观灯等设计,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形成各具特色、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美化城市风貌。
(五)强化政策支撑,落实保障措施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产业集群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规划编制等项目建设,在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植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降成本优环境各项举措,通过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研发经费税前扣除,暂停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减免小微企业税收等方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3)扶持创新项目。促进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加大财政资金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平台的倾斜,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1)引导银行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与信贷政策相匹配的个性化信贷计划,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用好融资平台。适当增加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建立政府融资平台,用好 “财园通”、“惠农通”、“银园保”及“市发投集团”、“市交通投资集团”、“宜春旅游集团公司”、“市城投总公司”等平台筹集发展资金,破解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资金瓶颈;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担保模式。
(3)推动企业上市。推动具有优质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加快推动已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引导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筹措发展资金,为中小企业逐步壮大提供多渠道的融资路径。
(4)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公私合作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交通、环保、医疗、养老等领域采取单个项目、组合项目、连片开发等形式,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吸引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化主体,通过PPP(公私合营)、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等商业模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5)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投入。引导保险、融资租赁等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鼓励创新匹配两者需求特点的合作模式,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或资金信托计划等。将促进民间投资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积极发展公共投资基金。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公共投资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3、深化改革创新
(1)理顺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市政府统筹管理与发挥各区积极性相结合、开发经营权与行政管辖权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市区同城报酬相一致的原则,微调袁州区、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四区”行政区划,理顺市区财权事权,进一步激发“四区”竞相发展活力。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城市人口倍增计划,增加城市户籍人口。按照“全开放、零门槛”原则,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采取宅基地换房、承包地自愿退出等方式引导农民落户城市。放宽投靠落户条件,鼓励农民工、经商务工人员、行政事业和企业人员及其亲属落户城市。建立居民户口登记制度,加快推进户口“一元化”登记工作。
(3)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加快政府由一元化管理向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提高城市政府的制度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提高政府审批效率;科学设置机构和配置人员,实现政府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政府技术效率。
(执笔人:市发改委 蔡劲松、龚良明、黄卫平、黎琎)